中国遥感:活跃在世界“舞台”
时间:2013-05-02浏览: 次责任编辑:四川拓图测绘仪器
4月22日,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来自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位专家紧紧盯着会场大屏幕。大屏幕上显示的是两天前四川芦山发生7.0级地震区域的 遥感图。演讲者告诉与会宾客,通过遥感数据分析,已经了解了震区烈度、受灾范围、影响人口、山体滑坡、损毁道路经纬度及损毁长度等情况,并已将这些资料送 至有关部门使用。
这里正在举行的是第35届国际环境遥感大会,也是该系列会议第一次在中国召开。大会的演讲者是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郭华东院士。在即将开始做大会报告前,他将芦山地震灾区的情况加进幻灯片,让中外专家了解中国如何利用遥感技术为国家抗震救灾服务。
中国遥感虽起步晚但发展快
中国的遥感发展之路起步并不早。1962年,第一届国际环境遥感大会在美国召开,“遥感”首次正式被国际科学界使用。这标志着遥感的诞生,揭开 了人类利用遥感对地观测的序幕。此后17年,文革结束之后,中国的第一所遥感研究所——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才得以成立,开启了中国遥感事业的发展之路。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国遥感事业快速发展,目前已形成资源卫星、环境卫星、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小卫星和飞船对地观测等系统,同时形成了北斗导航卫星计划,广泛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各领域。
著名的遥感专家徐冠华院士说,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遥感在国家层面得到了全面支持,每一个五年计划,遥感都位列其中。遥感科技以及新兴的数字地球科技,正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国防等层面,并将对我国未来的科技发展和国力增强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科学家提出“ABCC计划”
以往的科学研究多是外国人提出构想和计划,中国人跟随研究和实施,但也有例外。
从2007年11月起,郭华东就开始考虑,对地观测领域如何才能创新?他手中的笔开始在纸上勾画:以中国为圆心向外扩散,最后在加拿大、巴西、 澳大利亚和中国之间出现了四条连线。如果利用遥感技术对4个国家做全球环境变化对比研究会如何?这4个国家地域辽阔,两个在东半球,两个在西半球,两个在 北半球,两个在南半球,两个发达国家,两个发展中国家,颇具全球代表性。这4个国家的英文首字母合在一起是“ABCC”,一个名为“ABCC”的“全球环 境变化遥感对比研究计划”创意就此诞生。
由于全球环境变化遥感对比研究理念新颖且科学意义重大,很快就得到中科院的支持和其他三国的积极响应。2009年5月25日,“ABCC计划” 在北京正式启动,它确定了中国青藏高原、加拿大北极群岛、巴西热带雨林、澳大利亚大堡礁等为实验区,以10年为一个研究周期,利用遥感技术对环境进行监 测,开展四国典型试验区环境的对比研究。
一个由中国科学家提出、并得到多国响应的科学计划从此蓬勃发展。
推动世界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
近年来,将空间信息技术用于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监测和保护工作,在国际上日益受到重视。中国科学家抓住机遇,推动了这一工作的开展。
2007年4月,中科院提出在我国建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空间信息技术应用于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监测二类中心的建议。一年 后,UNESCO第179届执行局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在中国建立中心的可行性报告。2011年7月,UNESCO在全球设立的第一个基于空间技术的世界遗产 研究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在北京成立。
HIST成立后,承担了国际组织交付的利用空间技术对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进行监测评估的工作。越南下龙湾是世界自然遗产,HIST科研人员通过 对该区域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分析与对比研究,认为由于下龙湾地区人类的频繁活动,使得这个自然遗产受到严重破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在第4届国际遥感考古 会议上对HIST的工作予以高度评价。
利用空间信息减灾防灾是遥感技术应用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中国科学家推动下,2009年11月,国际科学理事会宣布在中国设立灾害风险综合研 究计划国际办公室。这是亚洲的第一个大型国际计划办公室,设在中科院遥感地球所内。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是国科联一项为期10年的科学计划,目标是联合各 国专家,共同应对环境灾害的挑战,提高各国应对灾害的能力,减轻灾害影响,改进决策机制。
正像徐冠华所说,历经数十年发展,我国遥感应用机构呈现出群雄并起、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已成为空间对地观测的大国。
信息标题:中国遥感:活跃在世界“舞台”
本文地址:http://www.mapping178.com/news-3014.html
温馨提示:四川拓图伟业测绘科技有限公司竭诚为您服务,点击了解成都测绘公司!
阅读本文的人还看过:
您可能也喜欢:
与“中国遥感:活跃在世界“舞台””有关联的产品:
- 上一篇:数字玉溪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开通
- 下一篇:四川测绘应急指挥中心继续服务芦山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