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导航将带来“天地对接”
时间:2013-06-26浏览: 次责任编辑:四川拓图测绘仪器
卫星导航应用产业被认为是继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之后全球第三大新经济增长点。近日,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以下简称“北斗系统”)再度引发了国内主流媒体的关注。这是一套由我国完全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定位导航系统,是我国综合科技实力的体现,实现了天上卫星和地面管理系统的“天地对接”。
然而,这种对接不仅停留在其自身系统层面。这套系统的价值更体现在通过天上卫星的服务能力,向地面提供导航、定位、授时等应用,从而为社会生产、人们生活带来一场“天地对接”的盛宴。那么,北斗系统已经具备了哪些服务能力,备受关注的产业链发展到怎样的程度,“天地对接”的落脚点在哪里,北斗系统和电信业能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带着这些问题,《人民邮电》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主任杨宝峰。
服务能力不输GPS
北斗系统是国家战略的选择。一直以来,美国主导的GPS系统在市场上占据主流地位,然而,随着安全问题的频发,越来越依赖于网络的国民经济各领域在安全问题上如履薄冰。正如杨宝峰所言:“做不到自主可控,就要受制于人。”
1994年,国务院批准建设中国自己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即北斗系统。这套系统由我国独立自主建设并完全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整个建设共分为三个阶段,现在已经完成前两个阶段的建设目标。第一个阶段是建立双星定位系统,这套系统于2003年已经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第二阶段是建立区域系统,该系统于2012年12月完成建设并正式启用。目前,这套区域系统能够为东经55度到180度、南北纬55度区域内提供连续的卫星导航和授时服务。具体而言,北斗系统目前服务的区域东临中途岛,西至阿联酋的迪拜,北抵俄罗斯的新西伯利亚城,南达新西兰的奥克兰群岛。
除了上述区域,北斗系统在我国及我国周边区域还能提供位置报告和短报文通信服务。此外,目前基于北斗系统的地基增强技术已经获得突破,湖北省大部分地区能实现米级卫星导航服务。同时,在测绘等高端应用领域,基于北斗系统的地基增强系统可实现厘米级的卫星导航服务。杨宝峰表示:“与现在主流的GPS系统相比,北斗系统在区域服务的精度和能力上基本与之相当,特别是在我国区域内的有源定位服务,北斗系统则更能体现出特色和优势。”
北斗系统不仅体现了我国科技实力,而且将成为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并成为我国信息产业中的一个倍增器。随着北斗系统产业化序幕的拉开,一个围绕该系统的产业圈将形成,这个产业圈将带动应用、终端、芯片、模块、信息服务等行业的发展。数据显示,到2020年,北斗产业有望塑造一个5000亿产业的市场。
同时,北斗系统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结合,将催生出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这些创新能够激发应用潜力,拉动围绕北斗系统的信息消费。杨宝峰举例,比如北斗系统与电信技术融合,就能产生室内导航、室内定位等新型应用。他还透露,北斗系统正在与电信运营商探讨合作事宜,运用北斗授时支持运营商的时间系统,并为运营商的用户提供导航服务。
杨宝峰预测,未来,北斗导航将像水、电一样,成为国家的基础设施。一方面,当北斗系统得到国家和大众的重视和认可后,通过对系统精度和能力的继续改造,对其信息增值服务的不断升级,真正为生产生活带来价值,让人们产生主动使用的愿望。另一方面,通过产业化的运营,打造和谐发展的环境,让整个产业不断产生价值。在此基础上,北斗系统也能像水、电、通信一样,成为人们离不开的基础性服务。
迎来产业化发展好时机
在我国,GPS已经有20多年的使用历史,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而北斗系统产业化的帷幕刚刚拉开,面对的就是“主流”的挑战。于是,一些疑问开始指向北斗系统:产业链成熟了吗?芯片、终端能否跟上产业推进的脚步?使用成本会不会过于高昂?
对此,杨宝峰表示,北斗系统已经进入快速发展、快速应用的阶段。北斗系统的服务能力、服务方式、服务条件、应用条件等方面都已经比较成熟;各类终端的生产能力已经具备,自主研制的芯片模块也已经基本完成,并在不断自我提升中;与之配套的应用软件、应用方式也都已经成熟,具备了很好的应用发展条件。杨宝峰补充说,其中,系统的服务能力是关键,北斗系统的建设团队在保障其持续运行和提升服务能力方面仍在做不断的努力。
此外,国家层面的推进、地方政府的重视以及人们认可度的提升,又为其产业化的推进加了一把劲儿,可以说,北斗系统正面临产业化发展的好时机。
政府主管部门高度关注这一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这一点可以从相关部委的政策规划中得到体现。国家发改委联合多部门共同起草了北斗产业中长期规划,对未来10~20年的北斗产业进行总体部署。工信部正在联合相关部门抓紧建立技术标准、体制标准等与北斗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标准体系,目前正在积极推进移动通信领域北斗系统标准的完善工作,下一步将快速推进大众领域的北斗应用。此外,科技部、交通运输部也对北斗系统的推进工作进行了规划。
考虑到北斗系统对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的助推作用,地方政府也开始加大对当地北斗系统产业链企业的扶持力度。在这方面,上海市走在了前面。该市成立了北斗卫星导航平台,这一平台催生出“上海北斗启东产业园”,通过园区模式,促进整条产业链的全面化、规模化发展。上海市还启动了智慧城市北斗综合应用示范工程,以更多的实践经验推动产业化的进程。此外,根据上海卫星导航产业的总体发展规划,到2015年,该市要率先建成卫星导航基础设施比较完备、产业特色比较鲜明、产业规模相对较大、应用示范全面领先的城市,使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成为上海展示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的载体。
尽管产业链自我完善的步伐在不断向前,但是,对于多数大众用户而言,使用成本又被认为是新的掣肘。对此,杨宝峰肯定地对《人民邮电》报记者表示,随着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北斗系统的使用成本只会越来越低。
目前,北斗系统的终端和服务仍处于前期投入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规模化的优势还未出现,使用成本高昂的现象暂时存在。而随着个人消费者的认可和重视,终端、应用规模的不断扩大,可以说,使用北斗终端和服务的成本不会和使用GPS的成本有太大的差别。甚至,在国家的支持下,北斗终端和服务的使用成本还将低于GPS。
以俄罗斯为例,在推进自主研发的 GLONAS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时,俄罗斯将进口GPS导航仪的关税提高至25%,并规定从2015年起对不支持GLONASS系统的进口智能手机征收约 25%的关税,同时还计划2013年在俄罗斯出售的所有汽车上都安装GLONASS系统,所需费用由政府承担。
智慧城市将成其落脚点
北斗系统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曾说,北斗系统不仅要求天上的卫星网能很好地工作,还要求地面上有很好的管理系统与之匹配,更要开发出好的应用。建设“北斗”,是为了应用“北斗”。杨宝峰对《人民邮电》报记者表示, 建设好北斗系统只是第一步,管理好、应用好,能够充分发挥北斗系统的价值和效益才是关键。要解决好“天地对接”的问题,需要为北斗系统找到一个地面的落脚点,而智慧城市便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卫星导航的应用受限于人们的想象,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它覆盖领域广阔,提供无所不在的服务,相信在智慧城市建设各个方面,卫星导航、授时服务都能发挥很大的作用。”杨宝峰告诉《人民邮电》报记者。从GPS在我国有20多年的使用历史可以看出,卫星导航、授时应用在经济生产和社会服务中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而GPS能提供的服务,北斗系统都能做到,甚至在某些领域比GPS有更大的优势,能在这些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基于位置信息服务能够发挥基础性、重要性的作用。数据显示,日常生活中各类信息的80%~90%都与位置和时间有关,这些需求恰恰是卫星导航、授时服务的优势。杨宝峰强调,将来随着信息化的发展,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基于时间的应用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将越发显现出来。
目前,我国电力、电信、金融、互联网等基础性领域在时间的使用上基本上依靠GPS授时。以电网为例,要确保电厂、变电站的设备运转同步进行,首先要确保设备内部时钟的一致性。为了统一内部时钟,我国电力系统不得不通过美国GPS民用频道向电力系统的电力自动化设备、微机监控系统、安全自动保护设备、故障及事件记录等提供授时信号,这让我国电力安全和国家安全难以得到保障。而北斗电力全网时间同步管理系统出现后,这一安全隐忧将得到彻底的解决。
杨宝峰特别强调,北斗系统在我国区域内具备的有源定位服务是北斗系统一个明显的比较优势,也是其将来在智慧城市中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城市应急方面,北斗系统在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发挥的作用就是最好的例子。地震中基础设施和通信设施全部瘫痪,救援人员依靠北斗系统及时传递出灾区信息。此外,在精确的地理信息服务方面如城市主要的设施、建筑物的形变等监测,北斗系统的高精度服务也能对其提供支持。
现在,北斗系统的应用在智慧城市各个领域不断扩大、不断深入,并从“天上”逐步飞入寻常百姓家。在上海,智慧城市北斗综合应用示范工程已经启动,市民可以便捷地使用“智能呼叫”、“智能交通导航”等服务;在江苏无锡,“4G+北斗导航”的车联网等民生应用项目即将进入普通市民的生活。不难预见,伴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北斗系统可以找到更广阔的舞台,在让用户享受天上卫星带来的地面服务的同时,也实现自身技术与市场的“天地对接”之梦。
信息标题:北斗导航将带来“天地对接”
本文地址:http://www.mapping178.com/news-3334.html
温馨提示:四川拓图伟业测绘科技有限公司竭诚为您服务,点击了解成都测绘公司!
阅读本文的人还看过:
您可能也喜欢:
与“北斗导航将带来“天地对接””有关联的产品:
- 上一篇:“智慧广东”明确“三步走”战略
- 下一篇:我国首次分发自主产权的全球陆表卫星遥感产品